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论坛 >> 专家视点 >> 正方 站内搜索:    
   

“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展青藏高原魅力

http://www.rkwh.org/2009年12月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字体:

    200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为纪念中国西藏伟大的历史跨越和辉煌的成就,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于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作为美术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向祖国汇报”的系列活动之一,展览汇集了500多件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个美术门类经典作品和重要文献,艺术化地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西藏人民纯真质朴、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
    本次展览广泛征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既有新中国美术史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如董希文的《春到西藏》、潘世勋的《翻身曲》、詹建俊的《高原之歌》,也有历经60年的岁月更迭而弥足珍贵的艺术遗珍,如叶浅予的甘南速写,还有艺术家创作的新作,如徐匡的《山寨依然美丽》等,这是对60年来青藏高原美术主题创作的一次回顾性巡礼,也是对20世纪中国美术青藏高原和藏族题材创作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次“西藏热”一直到今天,中国的艺术家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反映藏体题材的美术作品,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他们以饱满的热情,以开阔的艺术视野描绘新西藏及四省藏族聚居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社会主义新西藏及四省藏族聚居区日新月异和美丽繁荣的现代风貌。在新中国美术60年历史中,始终回响着一曲高亢深情的高原之歌。
    60年来的青藏高原和藏族题材美术创作,不仅丰富了新中国美术的思想内容,也锤炼了艺术形式语言,既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脉,又在创新变革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品格,并且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的艺术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嘹亮的高原之歌,也正是新中国美术事业发展中的一座丰碑。
    在十余天的展出中,展览作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他们普遍认为展览拉近了自身与西藏的距离,很多观众表示,在不久的将来会亲自登上雪域高原去感受那里的魅力。不少观众说,像这样西藏主题的画展很少,汇集了国家级美术大师的作品,实在难得;整个画展的民族感特别强,这就是一个民族的魂。
    展览以弘扬具有特色的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的,促进和维护民族大团结,推动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各民族普遍认同、归属于中华民族,增强各民族对中国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巩固和强化我国民族团结,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众家评述藏族题材绘画:青藏高原为什么吸引我们
    詹建俊:青藏高原有我们都市里绝对没有的一种开阔和壮丽,草原的魅力和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单纯、开朗的性格是最吸引我的。雪域高原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空气新鲜,而是各方面特别是精神上给你一种清新的感觉,在城市生活时间长了,到了那里,会使我们的心灵更纯美。除了地域特色,人们的精神状态不一样,生活本身与自然的融合,人际关系的淳朴,都是我们在城市生活中所需要的,多去几次,可以净化我们都市人的心灵和社会空气。
    从上世纪50年代,直到去年,多年来我一直在画青藏高原,始终是将上面所说的印象呈现在画面上。我的画都是藏族地区最美好的东西,当然那里的环境很艰苦,人民生活比较艰辛,有很多作者为此感动而创作,但我个人始终努力将藏族地区,包括地域风貌,人的精神和生活状态的美好反映出来。这么多年,我始终在发现和充实这种感受。
    李焕民:从1953年起,我到藏族地区深入生活,以后就没有间断,我觉得我是藏族人民哺育长大的。我当时带着一种改造自己的思想,和人民相结合,向人民学习的态度,作为一个普通的美术工作者去西藏的。我感觉藏族人民朴实、友好、慈爱,哺育了我们这一代美术工作者,当然我也是以平等、平视、学习、尊敬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作为一个汉族画家,这种态度很重要。虽然我对藏族文化并不了解,我对唐卡艺术也没有深入研究过,但是我的作品尽量让人们理解。我曾经把我的画全部拿出来,不止一次挂在牧区,请他们看,他们能够看得懂,而且很喜欢。这说明我的审美趣味是和当地人们的审美趣味融合在一起的。有理论家说,很多人画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是写实的,我觉得这反映了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尊重。这次展览中,看到藏族画家成长起来,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四川也有很多藏族画家,刚刚成长起来。我尊重少数民族,希望少数民族新的文化更茁壮成长。
    尼玛泽仁:我们通过一幅幅作品,看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民族美术家对雪域西藏的关心,从他们的视角中,看到一个发展中的西藏。我们雪域高原,是人类生存的极限地,过去由于交通阻塞,很少有人知道雪域高原族群的生态、思想、追求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几代美术家一次又一次深入藏族聚居区,他们重要的创造活动凝聚着这个区域的变化和发展。民族的存在依赖于它的历史、文化。现在迅速成长起来的藏族画家说明了一个问题:藏族的绘画从宗教殿堂中走出,在借鉴传统技法的同时表现当下的生活,既保留了民族文化,又有藏族新兴的造型艺术。如果观众有兴趣,如果放慢脚步,慢慢品读一下,就会发现,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从母体为宗教绘画里面脱颖而出,已经发展成藏族新的独特的民族语言,可以表现今天雪域高原的生活。
    潘世勋:从我个人的成长角度来看,我也是受到西藏丰富多彩生活的感染。有很多人采访我,说为什么一辈子画西藏,我自己有时候也觉得有点奇怪。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将近50年了,到现在还是在画西藏。其实西藏的人民,就是靠着一种精神,不断在那里生存、繁衍,不断创造财富,所以我画的人不仅是好看,而且要表现西藏人具有的英雄气概。我觉得西藏给我的东西很多,而自己给西藏的很少。上世纪80年代我到国外进修,当时法国正在流行新表现主义,这使我们的画家面临一个问题:对西方现代艺术怎么取舍的问题。有人回来就变了,我没变的原因就是因为西藏,因为真要用前卫的方式表现西藏,是没法想像的。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还想继续画下去,因为我很敬佩西藏的朝圣者,他们的精神很令我感动;我很关心西藏的画家,牧区到底变成什么样了?就觉得这种参与也是一种很大的满足。我对西藏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相信西藏的文化、风光,特别是西藏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活,还会继续吸引一大批画家前去,我相信会有更好的画出来。
    吴长江:看过这个展览,看到几代美术家一次次前往青藏高原,描绘生长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我还是想说,我们广大美术家要继续深入生活。如果有人问我:青藏高原为什么会吸引如此多的美术家?我觉得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人,是在这块高地上生活的藏民族,他们拥有最好的体质和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表现西藏的美术作品拿到国外,同样受到关注,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他们也关注西藏人民,关注他们如今是怎么生活的。而从这些展览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美术家对这片高地的热爱,对那里人民生活的尊重。西藏的变化那么大,这次展览,有一部分藏族艺术家参与,我们特别高兴,这些藏族艺术家的创作在某些方面比藏族聚居区外艺术家的创作要更深入,他们使用了西藏传统的艺术语汇,表达了他们今天理解的西藏,立脚点也是在人。可以说,这个展览既是一个总结,又是一个开始。我们要好好研究创作上的问题,创作出真正能够对得起这个时代、能够留下的精品力作。
    徐匡:青藏高原上有牦牛、有小孩,非常好看,非常打动人。打动人是因为非常真实,描绘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我在我的博客上讲,经得起看。我去西藏的时间很短,基本上是旅游景点,发现他们的变化太大了,摩托车、奥迪开到草原上,这也是一种生活,但是总感觉藏族人民不是在旅游景点上的。大自然的美,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艺术上有很多可以表现的,可以感动人的。看陈丹青的画,不是泛泛的,而是真正感动了你,因为它真正地反映了人的美,这就到位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深入,这个深入还有一个艺术的观察,寻找适合于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个就是艺术家的本事了。你说精神层面,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像舞蹈大师一样,用一个动作表现了一个思想的过程,而某一瞬间的捕捉就表现这个艺术家的才能,而且还需要有技巧,这个是不大容易做到的。
    计美赤烈:我们藏族比较注重当下生活,因为我们不太喜欢过去和未来,我们认为是假象,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跟当下没有关系,记忆在脑子里,但是未来不确定,所以我们的作品生活比较注重当下。2007年,青藏铁路通车真实发生了,所以我就用画笔记录下来。我画出来的,我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现象,而且是真正的艺术品,真实和生活贴近的东西。有的专家也谈到,拿了照相机去西藏拍一下,回来就变成了摄影家,这里面也有一个内容:当时他所处的当下,是真实的东西,他跟生活是贴近的。画家为什么要画画?因为自己喜欢,没有别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们藏族人因为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缘故,重视当下,重视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表现艺术作品,也习惯表现活生生的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跟自己相关的东西,把这些表现出来,就是真实的。
    梁江:60年来几代中国美术家面对西藏,面对西藏的历史剧变,非常投入地创造了一系列作品,这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一个独特的现象。面对这样一个特殊地域的展览,观众可能很容易误认为这是不是一个风情展,有没有猎奇观光,或者只把西藏作为一个素材。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展览完全不是这样,我们从中看到的董希文、徐匡、潘世勋、李焕民、朱乃正、吴长江等几代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他们最好的、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之一。这是几代美术家于西藏充满深情之作,他们从中获得启迪、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冲动,让他们的艺术得到升华。从艺术本体的角度讲,很多艺术问题在西藏题材的创作当中,包括油画民族化、油画中国学派、油画的中国精神等,很多油画家通过西藏的创作找到了自己的解读方式。所以,这个专题展体现了我们对中国艺术的期望,以及艺术与时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吕品田:美术和西藏的这样一种非常特别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去追问。第一,展览的个案部分把艺术家们在速写、写生方面的精彩作品呈现出来。西藏主题创作形成了一种格局——写生、速写的方法:凡是到西藏的美术家,都留下了大量精彩的写生之作,而且这些写生之作都很完整。第二个现象就是西藏的主题和写实风格紧密的关联,我们在处理西藏主题的时候,大量的作品都用写实手法,这值得我们思考:写实手法、风格和藏族文化究竟有怎样一种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艺术家面对西藏这个主题,表现西藏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时候,态度是严肃、认真、虔诚的,这样一种充满感情、充满民族崇敬之情的创作情感和态度,在当前的美术创作中尤为珍贵。
    陈履生:对于新中国美术60年中少数民族题材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因为西藏这个地区,以它的灵性给每个艺术家灵感;如果拿着照相机,任何一个人去西藏都有可能成为摄影家,因为它的灵感和灵性给予每个人,只要你有想法,都能实现,这就是一种灵性使然。
    我们在各个时代中,从董希文开始,到陈丹青,我们有一个历史的结点,这个历史的结点在今天实际上已经没有了,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个时代,我们今天很多人面对西藏,是一种旅游、猎奇,是一种风情、风俗,缺少我们过去表现西藏题材中宏大的社会主题,如果缺少这种精神内涵的话,我们仅仅画的是一点风情,我认为,它的学术的价值和意义,已经和我们前辈的画家所表达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西藏人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是观光所能感悟到的,我认为观光是一种劣习,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不能反映核心的价值观,我还是希望我们的艺术家,能够像我们的前辈一样深入生活。
    李一:这个展览宏大,汇集了中国数代艺术家的代表,把各个时期以西藏为题材的优秀作品汇集到一起,还展出了速写、个案,采访了很多当年到西藏的艺术家,呈现当年画家在西藏深入生活、参加西藏土地改革的照片,真是一部形象史诗,是一部以西藏为题材的现当代美术史,作为研究新中国美术研究的史料,这个展览非常具有学术性。
    从展览来看,每个时期中国美术家都有在审美追求上的变化,这也反映了我们画家的创作状态,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艺术家表现了这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西藏,同时西藏也创造了我们新中国的伟大的艺术家。
    尚辉:一部中国现代美术史,如果离开了西藏主题的作品,没有这么多画家画西藏,现代美术史是不完整的。也就是因为画西藏,西藏成为20世纪的审美矿藏,正是有了这个矿藏,成就了20世纪一批重要的艺术家。像吴作人先生,他从比利时回来以后,心中当然会存在一个民族化的问题,但是怎么样民族化,是什么样一个契机让他研究民族化问题,我想如果他没有西藏之旅,在他的作品中,纯朴的中国风情没有这么浓郁。董希文先生画《开国大典》,画这么湛蓝的天空,这么悠闲的白云,和这么红的柱子,他说是来自于敦煌,我觉得更多是来自于他的西藏之旅。所以我觉得很感谢这个展览,我觉得能够把董希文几次进藏的路线画得这么清晰,读者可以感受到画家如何在那个时代深入西藏、表现西藏。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中,读到他是如何进行民族化探索的。

公告栏
喜讯!广东省人口文化"...
广东省人口文化促进会"...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关于"...
广东产假增加50天&"...
广东省2016年度“"...
促进会新闻
广东省人口文化促进会"...
广东省人口文化促进会"...
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
广东省人口文化促进会"...
广东省人口文化促进会"...
【2017.4.14"...
全国资讯
广东省人口文化促进会"...
广东省人口文化促进会"...
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
广东省人口文化促进会"...
规划引领 "...
广东省卫生与健康大会"...
   
   
相关链接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梅东路8号2楼 电话:020-8730313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 - 2020 rkwh.org,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 主办 广东省人口文化促进会 http://www.rkwh.org 粤ICP备09221956号